文章来源于广西卫视《我们的小康》
插上双翼
无人机飞越密林山涧
借力天空中的“千里眼”
他们捕捉到各种罕见瞬间
以科技助力生态保护
无人机团队守望自然家园
今天21:20,广西卫视《我们的小康》为您讲述身边的小康故事。
作为无人机团队的创始人,赵兴峰更愿意大伙儿叫他“自然保护从业者”。用无人机做生态保护可不是坐办公室里的工作,任它酷暑还是严冬,赵兴峰和他的年轻团队都带着飞行器天南海北地穿越在各大自然保护区。
2019年,赵兴峰和团队的无人机穿越了云南省大大小小的自然保护区。无人机巡检系统展开的日常巡护和监测,在保护区违建排查、森林防火、野生动物监测和资源调查等方面作用显著。
赵兴峰最开始接触“保护无人机”的概念,是在2013年的一次国际性的生态保护会议上。常年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项目的赵兴峰深受启发,萌发了用无人机为生态保护保驾护航的想法。不久无人机技术达人吴东乔和软件开发人才尹宝新陆续加盟进来,四个年轻人一拍即合,开始了无人机在生态保护领域的尝试和探索。
无人机团队的四个合伙人中,赵兴峰曾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保护生物学专业的科研学霸,具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是团队中的领导型人物。宋晴川和赵兴峰在自然保护机构共事多年,对灵长类动物颇有研究。吴东乔是一个典型的极客,喜欢玩技术,负责的是技术开发。尹宝新做的是软件工程,来自中兴。
2016年赵兴峰他们开始把无人机应用在北海冠头岭的反盗猎上,冠头岭在全国是非常知名的三大猛禽迁徙通道,每年有上万只猛禽从冠头岭上空飞过。一天当无人机团队和森林公安、志愿者组织执法行动时,一个盗猎者出现在了无人机的画面中,无人机迅速锁定目标跟踪,当盗猎者以为没人认出他时,森林公安和志愿者已经在路边围堵他了。
无人机小试牛刀就让盗猎者无所遁形,这次试水坚定了赵兴峰他们的信心。专注无人机助力生态保护的翼界科技在2017年正式成立。这支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不到三十岁,成员覆盖了生态学、软硬件开发、无人机驾驶、知识产权挖掘等专业技能,当中不乏硕士和海归博士等。
近几年国内无人机行业迎来了爆发性增长,但专业在生态保护领域探索无人机应用的公司并不在多数,而专门针对自然保护区做无人机解决方案的公司更是凤毛麟角,赵兴峰和他的团队勇敢地做了第一波吃螃蟹的人。
公司新成立接到的第一个使用无人机协助开展物种调查的整体解决方案项目就是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黑叶猴调查。这次无人机调查比常规方式节约了近70%的人力时间成本,大幅度提高了调查效率。
无人机是野外监测的利器,也是在完成恩城保护区调查的同时,赵兴峰和团队发现,市面上现有的无人机无法完全满足保护区的需求。他们决定,自己动手自主研发,向技术难关发起挑战。
历经三年的研发和近半年总航程近万公里、上百架次的测试验证,一款名叫“犀鸟”的专门针对自然保护区巡护和生态监测的“复合翼无人机”横空出世。“犀鸟”无人机生态巡检系统目前已经进入投产阶段,并运用到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自然保护区的常态巡护工作中。
作为国内最早关注无人机生态巡检系统在自然保护区中应用的研发型科技公司,翼界科技的飞行足迹遍布了天南地北的近20个自然保护区。随着生态保护领域对“空天地一体化”的智慧型监测体系需求的增加,包括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五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地都向翼界科技提出过“空天地一体化”解决方案的需求,这也翼界科技未来的研发方向。
从最初四人到二十多人的专业化团队,从小小的工作室,到六七百平方带展示区的办公新址,从启动产品研发到产品成熟走向市场。赵兴峰和他的团队历经三年磨砺,羽翼渐丰。随着无人机放飞的,不仅是守护生态家园的眼睛,也是他们追逐梦想的翅膀。